對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多年來在半導體、芯片、玻璃基板等核心電子元器件、零部件組件對日本依賴性較大。短期來看,由于中國企業存在庫存備貨的習慣,制造業整體未受到影響,但今年二、三季度必然會遭遇核心部件等原材料供應緊張的局面,市場增速或將減緩。同時,這也再度暴露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鏈不完整的弊端。當得知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消息后,不少中國的電子信息企業心頭一緊。原計劃于今年下半年竣工投產的TCL8.5代線項目深圳華星光電,目前正處在從日本購進相關生產制造設備的關鍵時期。TCL集團新聞發言人梁啟春透露:這一項目80%的生產機械設備均須從日本進口,這會造成交貨期延遲。3月14日以來,北京中關村、南京珠江路等地的電腦市場上,以金士頓為首的內存條、存儲卡產品出現了10%―20%不等的上漲。
對此,金士頓科技北京代表處媒介負責人商馳告訴記者,主要是上游廠商貨源緊缺,導致價格上漲。連日來,記者通過與國內電子信息制造企業、上游供應商、中間貿易商的溝通發現,除了空調、冰箱等白色家電,電視機等黑色家電,電腦、顯示器、手機、閃存卡等數碼通訊產品,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日本地震影響,雖然短期并不會影響整個產業的生產銷售,但如果日本相關材料供應商遲遲走不出地震影響,將在今年二、三季度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電子信息業產生沖擊,市場增速趨緩甚至倒退將不可避免。企業受益庫存備貨目前,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各領域受日本地震的影響各不相同。記者了解到,傳統家電產業中,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電的進出口業務影響幾乎沒有,電視、手機、電腦的壓力還未顯現,但預期壓力已經出現,數碼產品、電腦配件已出現漲價。奧維咨詢白電分析師陳軍告訴記者,由于國內白電產業鏈較完整,幾乎沒有遭遇影響。不過,短期內日本鋼鐵產能減少會引發全球鋼鐵的漲價,今年二、三季度白電的成本壓力將會較大。此外,由于日本災后重建需要大量白電產品,會給中國白電制造業帶來利好。陳軍的分析得到了國內多家白電企業的確認。奧克斯空調進出口公司海外市場部經理于海翔透露,目前中國白電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中東、南美、非洲等地。
原先白電對日進出口業務量并不大,出口主要是美的、格力等少數企業。進口很少,奧克斯90%以上都能自供。佛山一白電企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由于企業提前進行了核心部件的備貨以及鋼鐵、銅等大宗材料的套期保值業務,短期內并沒有影響。不過,未來如果日本災后恢復緩慢,肯定會對日訂單業務造成影響。相對于白電市場現階段的售價穩定,國內數碼相機、電腦配件市場已經出現了漲價。由于數碼、電腦配件的產品更新換代快、庫存相對較少,國內不少商家已出現了囤貨和漲價的動作。據悉,上海、廣州等地的商家已經開始囤積2000元左右的普通相機,金士頓、愛國者的存儲產品出現了5%―30%不等的漲幅。與之不同的是,手機、電腦整機等產品似乎未受到影響,市場售價保持著平穩的勢頭。不過,在奧維咨詢研究經理彭劍峰看來,雖然我國液晶電視的面板采購主要來自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五一和銷售旺季的電視機市場供應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但由于日本地震的傳導作用存在滯后效應,未來全球原料供應下降和價格上漲會減少平板電視的降價空間。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直接沖擊雖然不大,但潛在壓力或將對中國現有電子市場增長勢頭造成不小的影響,如何逐步擺脫對日本核心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賴,尋找新的替代方案,成為當前眾多企業不得不考慮的發展命題。
彭劍峰介紹,此次日本強地震的確給平板電視上游企業,像玻璃基板、濾光片、面板驅動IC等部件帶來較大影響。特別是給中國大陸提供近半數面板的臺灣友達和奇美等面板廠的玻璃基板、驅動IC、濾光片等上游零部件均來源于日本,未來這種壓力可能會從上游向下游快速傳導。在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京東方副總裁張宇看來,對整個面板產業鏈未來的走勢,則需要看此次地震后產業鏈的恢復程度,如果兩三個月就能恢復,則對整個產業鏈的不利影響很有限。此外,由于日本晶圓廠受損嚴重,全球IC、記憶芯片等價格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處于高位。未來幾個月,不僅被動元件、光學元件、數位邏輯處理器等晶片的供應可能中斷,關鍵半導體材料也可能供貨不足。而手機等產品使用的微電機、電容、電阻需要的陶粉、鋁箔等原材料需要從日本進口。德州儀器相關人士則坦陳,公司東京以北制造廠遭受重大損失,預計未來兩季度營收減少,恢復至滿負荷發貨能力要到9月份。實際上,日本企業國際化擴張步伐較早,但出于一貫的保守和謹慎,日本電子企業在很多核心部件、原材料上的生產主要放到本國,在海外國家只是建立組裝工廠或營銷公司。
且近年來日本電子企業在面臨連續巨虧的背景下,一直在推動產品制造業務的外包,委托給海外代工廠。此次地震對電子產業上游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影響,由于存在一個時間的滯后效應,且影響會經歷多個環節和過程,短期雖不會對中國的電子企業造成影響,但如果國內企業找不到替代品或主動減產,今后二三季度電子市場出現增速下滑將不可避免。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受到交通、電力等方面的影響,日本上述企業的復產和供貨周期尚無法確認。這種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企業無法從中承擔對日本停產斷貨企業的職能替代,直接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陷入了新的尷尬中。